关于缅北电诈真相:95%的人是自愿的最新知识答案内容如下:
缅北电诈真相:95%的人是自愿
震惊,缅北电诈真相:95%的人是自愿的。
果敢、木姐、大其力……这些原本并不为人所知的地名,如今已经让国人谈之色变,它们所在的缅北,原本最为有名的“金三角”,是以毒品贸易为人所知,如今则统统让位于一个又一个的“电诈魔窟”。无论是在新闻报道,还是电影《孤注一掷》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故事,在国境外的“三不管”地带,犯罪分子会为每一次电诈大单的成功燃放烟花,而那些完不成“业绩”的,则会遭受毒打、酷刑,甚至失去生命。
而新闻中间或出现的,犯罪分子通过绑架、设局、人口贩运等等手段,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圈禁在诈骗基地,更是加深了人们的疑惧,甚至往年热门的东南亚旅游,如今都受到了影响。但真实情况是,在缅北数以十万计的电诈人员中,这样的例子只占极小一部分。
公安干警老张从2021年开始从事反电诈和劝返营救工作。出于保密要求,我们对老张身份做了模糊处理。他说,在自己接触到的案例里,“95%的人都是自愿过去的。”缅北,这个滋生野蛮与暴力的电诈聚集地,在一些人眼中却是淘金的目的地。他的判断也符合官方数据,根据国务院联席办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累计审查缅甸回流人员43786人,偷渡人员10589人,70%的偷渡目的是从事电信诈骗。带着月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幻想,他们偷渡越过边境,来到缅北电诈园区。
那么,到底是谁构成了缅北电诈人员的主体?许昌市公安局杜广雷曾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对2020年在中缅边境侦办的犯罪活动做了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偷渡者以农村人员为主,绝大多数是男性,56%的人在20-30岁。他们普遍学历较低,初中文化占69%。缅北诈骗公司不设学历门槛,又开出高薪,迎合了他们想要快速致富的心理。
而家庭的失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老张说,他接触的前往缅甸淘金的年轻人,许多都来自单亲家庭,与父母关系冷漠又疏离。
在老张看来,即便了解去缅北从事电诈的风险,许多这样的年轻人还是禁不住金钱的诱惑。他想尽办法劝他们回国,回到正常的生活。对于那些后悔前去的人,他托人送绳子、钢丝剪帮助他们逃跑。有一次,甚至专门请了两个人对着楼顶开枪,吸引安保注意,让里面的人能趁着机会逃出来。却还是有年轻人在被劝返回国后再次回到缅甸,不断走进循环。
反电诈和劝返解救的工作,还将在国境线上不断继续,对于老张来说,虽然疲惫,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向他寻求帮助,他都要帮助他回家。
以下是他的讲述。
“95%的人都是自愿过去的”
我从事反电诈和境外劝返解救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仅仅是在我们市,偷渡去缅甸的人员就有1600多人。在我接触到的案例里,95%的人都是自愿过去的。从偷渡的地方到中缅边境,要走七八个小时。边境布下了铁丝网和无人机监控,还有民兵巡逻,这些人不可能意识不到其中的风险。但他们还是去了,抱着去缅北淘金的幻想。
我们有句俗话,叫“好言难劝该死的鬼”,做这份工作确实有很多无奈。我曾经在云南边境拦下一个人,苦口婆心地跟他解释,“去了之后你就是别人盘中的菜,他们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他不听,我给他买了回家的机票,他回去后又想办法偷渡出去了。
自愿待在缅北的人主要是80后和90后,几乎都是男性。其中一些人在国内欠了钱,或是有案底。他们学历不高,大部分人只读完初中,毕业后就成了“街溜子”:骑着高转速的摩托车在街上转,天天打架斗殴,也不找工作。近年来我们这里拆迁,一些家庭拿了补偿款,就被这些人拿去赌,钱败光了,混不下去。他们没什么技能,又看不上三五千一个月的工作,就想铤而走险,去缅北诈骗挣快钱。
他们大多来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家庭教育缺失,是这些孩子走上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我们找到父母了解情况,听说孩子在缅甸,他们很惊讶,以为孩子还在广东打工。一些父母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平日里都不和孩子联系,更谈不上什么引导和约束了。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缅北打人的视频,但他们看不进去,一心只想搞钱。诈骗犯隐藏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招工信息,月薪两三万,有些人不明情况就跑到云南去,去到边境,上了车,到缅甸就回不来了。
有的手段更为隐蔽:通过在缅甸,柬埔寨或泰国的网红,展现穿金戴银的生活,吸引人过去。还有亲戚骗亲戚,朋友骗朋友,“在这边一个月几万块钱,吃香的喝辣的”。这些人怀着侥幸心理,想着对方能力不强,还能在缅甸赚大钱,自己也可以试试。他们不知道,其实对方过得不好,所谓的“穿金戴银”只是营造出来的人设,目的是把人骗来,这样才不会挨打。
你今天挨打了吗?
为了做劝返工作,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通过公安部研判出的偷渡人员名单,我们先联系上家属,再以警察身份直接和这些人联系。我通常会说一些难听的话,问他们“你今天挨打了吗?”
有人给我发来肋骨被打伤的图片。我知道完不成业绩每天都要挨打,罚深蹲,做蛙跳都是常态,还有些手段毫无人性:电击,拿鞭子抽,拿烧红的香往身上烫,拔牙齿,拔指甲……什么都有。我故意这样问,是想刺激他们,促使他们做出回国的决定。
目睹了电诈公司的残忍,有些人马上就后悔了,但还有更多人在金钱的诱惑前动摇。电诈公司老板基本上一年能收入一个亿,中层的“业务骨干”,年收入也有几百万。我们之前查封过偷渡的两姐弟带回国的资产,有三百多万现金,加上金表,房产,总共有一两千万。
我手机上有几千个偷渡人员及家属的微信,要了解每个偷渡人员的外号,所在公司的城市,公司外的标志性建筑物等等。他们工作时被主管看到发消息会挨打,所以我还要给每个人备注工作时间,有时凌晨三四点还在跟他们聊天。
劝返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被公安机关列入网逃的人员,我劝他们现在回国算投案自首,有立功情节,可以减轻处罚。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是告诉他们家庭的情况。
能最后促使这些人下定决心回来的,一定是他们最亲的人。有些人赚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家里人过得更好些。家里总有一两个人是他在意的,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妻子孩子。我就去找社区干部,一个个了解他们家庭的情况,让最亲近的人来劝说。
有次我们甚至和家属演了一出戏。父母去医院开了假的病危通知书,我们还录了老人家躺在病床上打吊瓶的视频。把病危通知书和视频发给孩子后,他马上就下定决心回国了。
针对特别顽固不化的偷渡人员,我们把他们父母带到云南的中缅边境,让父母在那里给孩子打视频。接通视频后,父母通常都一直在哭,劝孩子赶快回来。有的孩子一脸茫然,以为父母真的要来缅甸找他了。看见父母哭,承诺会尽快想办法回国。这个方式很有效,父母在边境线上住了不到一周,孩子就决定回来了。
回家之路
想回国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逃跑,要么给电诈公司老板赔付放人。他们从招人的“代理”手上买人,到了边境再由“蛇头”偷渡出来,每个人的成本少说也有几万块钱。电诈公司要求的赔付款越来越高,以前十几万元,现在都要二三十万。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这笔钱足够一套房子的首付了,对一些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当他们决定回国后,我会先问能逃跑吗。做这件事一定要有把握,万一被发现了,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为了确保营救万无一失,我要了解电诈公司的势力如何,公司老板有什么人脉,家庭是什么背景。我在云南待了两年,边境口岸都去过。很多寨子和缅甸有通婚,或者家里有人在缅甸做生意,我就去这些寨子里走访。偷渡人员一过去就被关进电诈园区,他们不可能比我更了解缅北的情况。
营救时,我们会和缅北当地的中国人合作。我在缅北有朋友,做同城快递生意的。他把绳子、钢丝剪藏进枕头或被单里,去园区送给计划逃跑的人。用绳子从楼上吊着下来,再剪断铁丝网,我们会派车提前在园区外面接应。上次解救一个人,我们还专门请了两个人对着楼顶开枪,吸引安保注意,让他趁着机会逃出来。
一些园区为了防止逃跑,在铁丝网外还加筑了电网,这种情况就没法从园区里逃出来了。只能等待时机,有时候公司开了大单,老板会带着他们出去团建,唱歌,吃海鲜。只要提前三小时把地点发给我,我都能派车去接。到了指定地点把车牌号拍照发过去,他们跑出来上了车,事情就成功一半了。
回国的路线也要仔细选择,假如从果敢老街出发,我不会让他们走距离最近的南伞口岸和清水河口岸,防止诈骗公司中途来抓人。我会选择距离较远的佤邦或小勐拉,到了边境口岸后,我们给他办理手续,就可以回国了。
这两年的劝返工作还是有很大成效的,我们市之前的偷渡人员名单上有1600多人,现在已经回来了1400多人。我还会协助别的省份做劝返,全国经我手劝返回来的大概有七八千人。大多数人回来都能找到工作,开滴滴的,开店的,还有去KTV里打碟的。不管怎么说,他们的生活总算是回归正常了。
2021年12月17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公安局将组织偷渡、为境外电信诈骗招兵买马的18名犯罪嫌疑人押解归案 视觉中国
愿意回来的都是做不出业绩在那边挨了打,少数人在缅北骗到了钱,赖着不愿回来。家属觉得反正能赚到钱,也不劝他们。有人把国内手机交给家人,让国内的家人在微信上给我发位置共享。微信显示位置还在我们市,但实际上人已经在缅北了。
公安部研判出一个诈骗犯,我在网上给他发消息,发他的相片,“我们已经掌握你的信息,尽快投案自首”。他从来没回复过我,我去找他的父母,他们态度也很暧昧,在我面前装糊涂,“谁要他赚这个钱了?”但我知道他转了一百万给父母,父亲拿去买了辆奔驰。他不愿意回来,我们也无能为力,只能等着,十年,二十年,他早晚有一天要回来的。
干了两年多反电诈和劝返,我感到很疲惫。还有的人不听劝,好不容易劝返解救出来,在国内待了一阵子又跑回缅北了。
我们这里有一个小伙子,之前在缅甸木姐,疫情期间做不出业绩,天天挨打。他扛不住,还是家里花了十六万赎回来的。疫情后国内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大,他在国内混不下去,看不上一个月三五千的工作,今年五月又跑出去了。
这几天,他在微信上联系我,说现在人在果敢老街,这里的电诈公司比木姐的公司下手更狠,直接照着头打,还打出了内伤。我问他,想回家吗?他回复,“肯定很想”。我说,那就回来吧,我尽量帮助你回家。
缅北是怎么成为“诈骗地狱”的
缅北,一个非传统热点地区,近些年频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关注焦点。真真假假的传说,让这里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特别是电影《孤注一掷》的热映,诈骗分子“佛口蛇心”的可憎面目,让人们产生了深深的代入感,更进一步推高了缅北的恐怖色彩。
数据显示,在2019年,缅甸的外国游客数量达到436万,而在2022-2023财年,缅甸只接待近37万外国游客,跌幅超9成。缅甸商务部长昂乃乌近日回应,媒体在报道中夸大了事实,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也有在缅中企工作人员表示,不要妖魔化缅甸。
那么,真实的缅北究竟什么样?这里难道真是电信诈骗的“摇篮”?
(一)
了解真实的缅北,先得了解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从地理上看,缅北地区山高林密,地势崎岖,民族成分错综复杂,先天条件导致这里向来就是一个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区域。
缅甸又分“上缅甸”“下缅甸”两个单元,这种区隔导致双方在族群结构、生产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差异明显。近代以来,英国殖民统治者针对上下缅甸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政策,以及“以夷制夷”的统治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隔阂。
1948年,缅甸独立,但历史的裂痕并不会自动愈合。围绕国家建构的诉求差异以及权力资源分配产生的矛盾,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爆发了武装冲突,并一直持续至今。
这一过程中,为了支撑武装生存活动,不少民族地方武装将毒品、玉石、木材走私等非法产业作为经济来源。为了打击民族地方武装,政府军支持组建各种民团武装,并允许其从事非法经济活动。如此一来,缅北地区地下经济好不兴旺。
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府上台,开始推动国内和平进程。其后的数年间,有17支民地武与联邦政府签署了停火协议,但这仍不足以彻底改变缅北碎片化的社会秩序。一番斗争拉锯之后,缅甸政府允许缅北部分民地武在辖区内“划地自管”“高度自治”。
(二)
如果说,一团乱麻的政治生态为缅北的黑灰产业滋生奠定了基础,那么,技术的发展则“催动”了其转型。
历经多年重拳打击,缅北一度猖獗的毒品走私偃旗息鼓,部分民地武辖区开始另谋财路。网络赌博,成为一大选项。
2019年,缅甸出台新《赌博法》,允许外国人在缅甸合法注册经营赌场,进一步加速了缅北地区网络赌博的发展。恰逢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始与缅北地区畸形的经济模式相融合,推动缅北地区的经济结构渐渐变化。
就现实来看,中缅两国在具体执法水平上存在差距,法律社会制度也差异明显,无形中为犯罪集团开展跨境犯罪活动创造了空间。
一方面,国内部分P2P平台、电信网络诈骗集团逐步向缅北扩散,并与当地势力勾连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的背景下,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的电信网络犯罪集团出现向缅甸转移态势。
如此一来,缅北、缅东妙瓦底等成为了东南亚乃至全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据统计,仅仅在缅泰边境的妙瓦底,就有上百个诈骗园区,加上盘踞在缅北部分地区的诈骗集团,总计至少有1000个园区,每天有超过10万人在实施电信诈骗。
在缅北不少犯罪分子看来,与贩毒相比,电诈网赌“风险小,利润高”。佤邦、果敢等地的经济发展开始形成对网赌电诈产业的依赖。以佤邦为例,佤邦勐能县甚至出现了将学校教学楼出租给电诈公司的情况。
(三)
面对猖獗的电信网络诈骗,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骗”。面对身陷囹圄的同胞,国家层面也不会坐视不管。
在中国,人民至上是最基本价值底色,守护国民安全是一道“虽难必行”的必答题。对于有回国需求的同胞,不管在哪,不论多难,祖国都时刻关心惦念,千方百计给予帮助。
实际上,许多人并没有看到夺人眼球的传闻之外的现实。
2021年,我国公安部会同国家移民局、工信部、人民银行等部委及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开展“断流”“断卡”“长城”等专项行动,要求缅北中国籍网赌电诈分子限期回国,已经起到了一定效果。仅在当年就拦截偷渡缅北人员1.8万人,教育劝返缅北诈骗窝点人员5.4万人。
自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9.4万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持续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截至今年5月,电信网络诈骗发案连续17个月同比下降。
今年以来,政法系统多次通过会议、调研等方式聚焦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明确发出“出重拳、下重手、用重典”的鲜明信号,迅速掀起新一轮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潮。
从常识上讲,跨国执法绝非易事,对任何国家,我们都要充分尊重其主权,事事都要得到授权。所以,像一些人设想的,直接派军警过去单方面抓人几乎不可能。
这个意义上,提高国际执法合作机制深度和水平势在必行。目前,中方与缅方保持了密切沟通,多次就中缅合力打击缅境内电诈网赌等犯罪活动进行专题协调。8月,中泰缅老启动打击赌诈联合行动,并决定在泰国清迈建立专项行动综合协调中心,标志打击网赌电诈国际合作迈入新阶段。
(四)
当然,相较于亡羊补牢,我们更期盼防患未然。这就需要强化源头治理。
正如《孤注一掷》影片里,警官对受害者家人说:“我们反诈宣传都已经贴到鸡蛋上去了,可还是避免不了这么多人被骗,去相信。”为啥会这样?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网络诈骗之所以能屡屡成功,很多时候都是人们的贪欲、侥幸、自欺欺人所致。事实上,偷渡前往缅北从事电信网络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中,自愿者不在少数。一些人受限于教育文化水平,且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幻想“一夜暴富”。这是诱发电信网络犯罪问题的内因。
着眼于此,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综合治理。诈骗犯罪作案人员集中的地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产业布局,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勤劳致富,等等。
可以说,为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部门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不可谓不努力。诚如网友所说,现在政府的宣传力度下如果你依旧被骗,可能多多少少是自己的问题了。
强化反诈意识,摒弃侥幸心理,坚持奋斗逐梦,这其实是最好的“护身符”。
(五)
我们期盼所有受害者平安归来,却也不必情绪上头。围绕缅北电诈的热议之中仍然夹杂着不理性的声音。部分自媒体借题发挥,散播不理性的妖魔化缅甸和东南亚的言论,甚至有人揶揄被缅甸语专业录取的大学新生,这明显是越界了。
电信诈骗是我们共同的敌人,相关部门已经重拳出击。但反诈不能全靠“孤注一掷”,每个人都要意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这样那样的暴富神话时,还是要记着对自己说声“醒醒”。作为围观者,也要有辨是非的能力,切莫人云亦云地制造恐慌。
日前,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博士被困缅甸一事有了新进展。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微信公号8月26日凌晨发布情况通报称,24日晚,泰警方成功寻获张某。驻泰使馆、驻清迈总领馆正与泰警方密切协调,争取尽快安排其回国。
回家二字一诺千金,荆棘漫漫归途必赴。对于有回国需求的同胞,不管在哪,不论多难,祖国时刻关心惦念,千方百计给予帮助。期盼这样的好消息能越来越多,也呼吁方方面面都拿出理性和务实的态度,才能更好守护正义与平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顺心百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