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百科

中巴元首会晤的温度、高度与深度

  14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进行深入友好会谈,就中巴关系、两国各领域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起来感受这场跨越半个地球的元首会晤所蕴含的温度、高度与深度。

  “温度”,要从两国元首会谈开场时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说起——

  “前不久,你因身体不适不得不推迟访华,我再次向你表示慰问,看到你已经痊愈,我感到非常高兴。”

  卢拉总统原计划3月底访华,后因身体不适,不得不推迟行程。习近平主席获悉后即向卢拉总统送去慰问,“祝愿总统先生早日康复”。4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卢拉举行欢迎仪式。

  双方很快商定了新的访期,卢拉总统康复不久即远道而来,体现了双方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在北京春暖花开的时节再次见到老朋友,习近平主席表示“感到十分亲切”。

  真挚的话语温暖人心,也折射出中巴双方对此次会晤的热切期待。

  此次中国之行,是卢拉第三次就任巴西总统以来首次出访美洲之外的国家。会谈中,他特别提到了巴方对中国的热爱以及对发展巴中关系的重视。

  “温度”,从卢拉总统来访的代表团规格与规模,也可以感受到——这一庞大代表团中,既有巴西政府高官,又有参议长和多名国会议员,还有200多名企业家代表,大批无法同机的巴西企业家,都是提前来到中国。巴西从上到下,对发展对华关系热切期盼。

  正如卢拉总统所说,“全面加强对华关系也是巴西立法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强烈愿望”。

  相信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巴之间这样的热络往来一定会继续升温,让世界更能感受到两块发展的热土释放出的生机与活力。

  说到“高度”,首先要理解习近平主席对中巴关系的一个定位——“发展中大国关系典范”,这足以说明中巴关系的高水平,也彰显了中巴关系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

  会谈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同巴西关系,将中巴关系置于外交优先位置。

  巴西是首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大国、首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交近半个世纪来,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两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日益成熟活跃,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前景。

  4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卢拉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今年是中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30周年,明年将迎来两国建交50周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两国元首从战略高度引领双边关系发展,意义深远。

  同时更要看到,在国际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巴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全局性、战略性、全球性”影响日益突出。

  此次会谈,两国元首不仅共同擘画双边关系发展,而且围绕中拉关系、南南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气候变化、乌克兰危机等地区性、全球性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方愿同巴方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就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加强战略协作,就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协调配合。”

  “深度”,蕴含在两国元首会晤取得的众多务实合作成果中。

  14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卢拉总统先后进行了大范围、小范围会谈,时间大大超过原计划,两国元首谈得深入,引领双边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要深化务实合作,稳步推进现有重大合作项目,深挖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潜力,探索加强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合作,欢迎更多巴西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提出,中方愿积极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同巴西“再工业化”战略对接。

  4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巴西是首个对华贸易突破千亿美元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中国多年保持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地位,双方在广泛领域已经有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比如,卢拉总统访问前,双方签署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举办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并签署20多项企业间合作协议。

  这一次,两国又更进一步——

  会谈当日,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信息通信、减贫、检疫、航天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双方还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份近7000字的成果文件,共有49项,涵盖了中巴关系发展的方方面面。

  以深化合作促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以各自发展振兴开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会谈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为包括巴西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机遇。

  卢拉总统表示,相信巴中深化扩大合作将有助于巴“再工业化”进程,有助于解决脱贫等问题,更好造福人民。

  “我相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中巴关系必将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坚定的话语,彰显中巴两个发展中大国联合自强的信心与力量。

  中巴交往的历史渊源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最初阶段,是在18世纪中叶这一短暂的时期中,正值中国热席卷欧洲,当时巴西的葡萄牙殖民政府也开始盛行引入中国商品和引进中国文化,在巴葡语词汇中出现了一个新词:chinesice。葡语权威词典Léxico对此所作的解释是按中国人的方式或方法行事。

  第二阶段,中国人真正开始抵达巴西的历史要追溯到1812年,当时应葡萄牙皇室招募,有三百多位中国先驱者,远渡重洋从澳门前往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其中一大部分是茶农,他们带去了中国传统的种茶和采茶技术,还有一部分参与了圣保罗铁路修建工程。现在在里约TIJUCA区建设的中国亭,就是为了纪念中国茶农而修建的。并从此掀开了中巴人民的交流。

  第三阶段,巴西从葡萄牙脱离殖民独立后,因为严重的地广人稀,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农业发展受到阻碍,特别是在废除奴隶贸易以后,巴西更加努力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移民,在此期间,巴西也曾向中国提出移民邀请,但是由于当时清朝在古巴的劳工纠纷,就放弃了此次向巴西移民的大好良机。“1880年8月1日,中巴两国先是在天津签署了《中国-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条约》,又于1909年8月3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中国巴西公断条约》,即中巴仲裁条约。才从此掀开了华人移民巴西的热潮。”

  第四阶段,1974年8月15日,新中国和巴西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新的篇章,也对发展中巴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进驻巴西,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同时中国、巴西都是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集团中的成员,巴西与中国的来往也更加密切,双方的关系互补性强,民间交往愈加密切。与中国文化传入欧洲不同,在中国文化向巴西传播过程中,尤其是19世纪中叶之前都主要是以商品为载体的有形文化。换言之,“中国文化传入巴西以有形文化为主,无形文化次之。二者在传入时间上也并非齐头并进,是有形文化在先,无形文化次之。”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顺心百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