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盖志琨、林翔鸿、山显任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在距今约4.1亿年前(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广西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中,发现了一个盔甲鱼类新属种“九尾狐甲鱼”。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盔甲鱼类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盖志琨介绍,这一新属种的尾鳍具有9个手指状分叉,将其命名为“九尾狐甲鱼”。
我国最早发现盔甲鱼类化石可以追溯到1913年。然而,由于盔甲鱼类的身体主要由软骨和零散鳞片组成,很难完整保存为化石,因此,其头后身体解剖难题在过去100多年里都没有解决。2022年,“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发现的灵动土家鱼首次揭示了盔甲鱼类身体的全貌,但仍缺失尾鳍细节。此次发现的九尾狐甲鱼,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揭开了盔甲鱼类尾巴的神秘面纱。
此次发现的九尾狐甲鱼长约10厘米,身体和头甲长度均约5厘米,全身覆盖细小的菱形鳞片,并呈现有规律的、倾斜排列的鳞列。除了拥有盔甲鱼类典型的下歪尾,其尾鳍还具有9个手指状分叉,是原始的叉形尾,上面覆盖有整齐排列的鳞质鳍条,表明鳍条之下有强壮的辐状肌附着。
鱼类尾鳍的面积和形状被认为是检验鱼类游泳能力的关键指标。最为难得的是,这一化石的正模标本和副模标本分别完整保存了尾鳍收缩和舒张时的两种不同状态,最大程度揭示出盔甲鱼类尾鳍的形态细节。“这指示了盔甲鱼可能是灵活的游泳者,能够很好地利用肌肉收缩来控制尾鳍与水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产生不同的推动力。”盖志琨说。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对九尾狐甲鱼尾鳍的几何形态进行了游泳速度分析,结果也表明盔甲鱼类是一类游泳能力较强的快速游泳者,它的巡航游泳速度甚至要比一些更进步的有颌鱼类还要快,从而否定了传统的“积极的捕食策略倾向导致有颌类起源”假说。
盔甲鱼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无颌鱼类,目前仅发现于中国和越南北部,是一种土著色彩非常浓厚的鱼类。“九尾狐甲鱼的名字,取自《山海经》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神兽‘九尾狐’。之所以这样命名,一方面是因为其尾鳍除了有典型的下歪尾以外,还具有9个手指状的分叉,与传说中的九尾狐的尾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盖志琨解释。
中国的盔甲鱼类已经有110年的发现史,然而,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盔甲鱼类的尾鳍解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此次,广西发现的九尾狐甲鱼,完整保存了尾鳍,正好弥补了盔甲鱼类尾鳍保存不完整的缺憾,从而集齐了解决盔甲鱼类身体解剖难题的所有拼图。”盖志琨说。
更重要的是,九尾狐甲鱼的正模标本和副模标本分别保存了盔甲鱼类尾鳍收缩和舒张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从而能最大程度地揭示盔甲鱼类尾鳍的形态细节。
研究发现,新发现的九尾狐甲鱼长约10厘米,身体和头甲分别长约5厘米,全身覆盖细小的菱形鳞片,这些鳞片倾斜排列。形态学研究表明,盔甲鱼类除了拥有典型的下歪尾,尾鳍还具有9个手指状的分叉,是原始的叉形尾,上面覆盖有整齐排列的鳞质鳍条。这表明,鳍条之下有强壮的辐状肌附着。
同时,九尾狐甲鱼尾鳍的9个手指状分叉分别保存了舒张和收缩两种不同的状态,这意味着盔甲鱼可能是灵活的游泳者,能够很好地利用肌肉收缩来控制尾鳍与水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产生不同的推动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对尾鳍的几何形态进行了游泳速度分析。结果表明,盔甲鱼类是一类游泳能力较强的快速游泳者,它的巡航游泳速度甚至要比一些更进步的有颌鱼类还要快。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顺心百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